9月10-11日,由決策者集團主辦的“第四屆智慧出行暨V2X決策者大會”在上海隆重舉行,本次會議匯集行業內專家學者及北汽、廣汽、東風汽車集團、蔚來汽車、小鵬汽車等知名整車企業;華為C-V2X、中興通訊、中國移動產業研究院等科技企業;GoFun出行、蘑菇車聯、AVIS等智慧出行服務企業一道探討智慧出行的未來,全面展示國內外的智慧出行商業模式與落地方案。華夏出行受邀出席本次大會,以三年來的探索和實踐解讀主機廠旗下智慧出行平臺的發展,共話智能共享汽車的出行服務新時代。
洞中肯綮尋關鍵,順勢轉型為明智抉擇
在新四化的背景影響下,以傳統整車企業為中心的產業流程正在改變,倘若以價值鏈發展為視角,則不難看出,汽車制造已經無法成為產業價值鏈的核心,產業重心正在從汽車制造向出行服務轉移。
隨著汽車產業重心逐漸從制造向服務的轉移,汽車行業轉型逐漸成為行業共識。整車企業市場增速放緩,汽車制造商亟需改變傳統重資產運營模式,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人、以服務為中心,重新定義人們對出行需求的消費期待,布局行業新未來。這種情況下,就要靈活變通“C端用戶連接”與“價值鏈發展轉變”兩大關鍵要素,以滿足轉型之需,順勢發展。
在轉型中,汽車企業應建立與C端用戶的連接。畢竟,造用戶更懂的車才能贏得用戶市場。華夏出行則基于多個智慧出行品牌,擁有了規模龐大的終端用戶群體,以及海量的終端用戶數據,因而造就了有助于北汽集團整車研發的價值庫。
雙重模式構建,實現運營價值最大化
從誕生之初,華夏出行所確立的發展目標就是構建綜合出行服務運營商,從分時租賃的細分賽道切入,并始終堅持著“不謀一域謀全局”的戰略決策。
目前整車企業盈利的關鍵已不僅僅是車輛銷售,而出行企業盈利的關鍵也不是打車的利潤,而是生態上與C端用戶交互業務所帶來的收入。因此,構建出行生態,最大化用戶生命周期價值,成為了華夏出行篤定堅持的重要導向。
此外,華夏出行同步構建產業閉環,最大化車輛生命周期價值。從上游車輛個性化定制生產、投入出行服務運營以及流轉到二手車處置的運營模式,形成了覆蓋汽車全生命周期的閉環。以上兩大模式的構建,促使了產業鏈的正向循環,也是華夏出行全局謀略的關鍵要素。
兩大轉變雙管齊下,全面賦能聚攏優勢
作為從傳統制造企業向制造服務型和創新型企業轉型的“排頭兵”,華夏出行成為北汽轉型的“先鋒軍”。緊扣時代脈搏,并從中求索突破之道?,F已打造出多出行場景智慧出行平臺,多向變通與時俱進,塑造核心競爭優勢。
華夏出行首席品牌運營官王靜介紹道:“全出行場景綜合出行服務商”的發展框架已經基本構建,華夏出行已經從初創時期快速進入平臺化發展階段,總部將從運營管控向戰略管控模式轉變,將重點放在總體戰略規劃和業務間協同效應發揮上,總部作為資產平臺、投資平臺、戰略規劃平臺、產業孵化平臺和運營質量監督平臺,為生態鏈產業實現資本、資源、渠道、品牌、管理、技術、運營的七大賦能。
與此同時,華夏出行還將進行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,進一步深化“精細化運營和精細化管理”的理念,堅持“聚精會神抓收益、千方百計控成本、堅韌不拔做精細”的經營方針,充分發揮以運營監控中心作為落實精細化理念的有利抓手。以“二次創業”的奮戰心態,積極擁抱“新四化”行業變革。
華夏出行首席品牌運營官 王靜 參與本次大會研討并發表觀點
三大資源六大能力,靈活撬動產業轉型巨力
在全球汽車產業迎來大變革之際,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成為整個行業共同面臨的首要問題?,F階段我國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,不斷加速推進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。如今,中國智慧出行市場潛在需求強勁、應用場景多樣化,同時關聯產業基礎好,具備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獨特優勢。
經過分析國際共享出行形勢和經驗,借助建設智慧城市、建設數字經濟的國家政策引導及紅利支持,華夏出行從中抓住機遇,實現了技術升級,也獲得了越來越高的用戶接受度。
出行行業未來前景十分廣闊,但未來出行服務商應當具備用戶、技術、車輛三大關鍵資源,以及技術創新、大數據及算法、運營服務、資源整合、用戶洞察、資金及資本運作六大核心能力。在逆勢前行的路上,關鍵資源與核心能力才是披荊斬棘的利刃。
一面手繪藍圖,一邊腳踏征途。華夏出行現已利用自身創新的商業模式,邁向了“二次創業”的新征程。不僅搭建了大數據平臺,也加強了協同創新與融合應用,同時推動研發設計、車載應用的深度融合。未來,華夏出行將堅定智能移動共享出行的發展方向,并且堅持構建生態的發展道路,以開放的心態謀求合作共贏。勇闖突圍破局之路,力求智慧出行品牌的新發展。
今年是馬自達勒芒獲勝30周年。1991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為馬自達
“處暑無三日,新涼值萬金”,對于北方而言,剛剛送走了燥熱的夏季,酷寒
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,追求更加節能環保的汽車產品已經成為一
8月22日,2021WTCR房車世界杯匈牙利站正式落幕,領克車隊四位車手在
當下,受全球疫情影響,不少跨國車企被迫采取了收縮海外市場業務的戰